在汉朝初年,辅佐刘邦建立帝业的三位杰出人物中,张良以其卓越的智慧和高洁的品格尤为后世称颂。这位运筹帷幄的谋士在功成名就后,出人意料地婉拒了丰厚的封赏,选择归隐山林,其淡泊名利的风范成为千古佳话。令人称奇的是配配查官网,数百年后,他的后裔中竟也出现了一位与其品格相仿的潇洒人物——西晋名士张翰。
张翰,字季鹰,出身于吴郡吴县(今江苏苏州)的名门望族。其父张温曾任东吴大鸿胪一职,主管外交事务,家学渊源深厚。要理解张翰的人生选择,我们需要先了解当时动荡的时局背景。晋武帝司马炎虽开创了太康之治,却在传位问题上犯下致命错误,将帝位传给昏庸无能的惠帝司马衷。这位以何不食肉糜闻名于史的皇帝,与其辅政大臣都无力掌控朝局,最终引发了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。
在这场权力更迭如走马灯般的乱世中,齐王司马炯一度掌握大权。他在讨伐篡位的赵王司马伦后,迎回惠帝,自任大司马,成为实际掌权者。掌权后的司马炯大肆营建府邸,独断专行,日益骄纵。张翰虽被征辟为东曹掾,负责官员选拔考核的要职,却敏锐地察觉到朝堂上的危险气息。面对司马炯的刚愎自用,张翰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,遂萌生退意。
展开剩余54%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,这位性情中人望着飘落的树叶,突然思念起故乡的菰菜、莼羹和鲈鱼。他慨然长叹:人生贵在适意,何必为功名所困?随即辞官归乡。临行前,这位著名文学家留下了传世名作《思吴江歌》:秋风起兮木叶飞,吴江水兮鲈正肥。三千里兮家未归,恨难禁兮仰天悲。这首诗不仅为后世留下了莼鲈之思的典故,更展现了中国文人淡泊明志的高洁情怀。
《易经》有云:知几其神乎,意指能见微知著者可谓神明。张翰正是凭借这种敏锐的洞察力,在风暴来临前抽身而退。果然,就在他离开不久,河间王、成都王等诸侯联合起兵讨伐司马炯。京城爆发激战,箭矢如雨,火光冲天,司马炯及其党羽两千余人尽数伏诛。而早已归隐的张翰,得以在风景如画的吴江畔安度余生。
北宋文豪苏轼对此事赋诗赞叹:浮世功名食与眠,季鹰真得水中仙。不须更说知几早,直为鲈鱼也自贤。诗中既肯定了张翰的远见卓识,更赞赏其率性而为的人生态度。在那个动荡年代,多少才子名士如陆机、陆云、嵇绍等都未能幸免于难。张翰的故事告诉我们:懂得适可而止,方能远离祸患;明白知足常乐,才是人生真谛。这种超然物外的智慧,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。
发布于:天津市恒晟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